早会的时候,门店顾问报告了自己最近遇到的一个“难缠”的客户:
她一上来就说前端客服对自己有敌意,又说前台小姐姐对自己态度也不好,想去前台找小姐姐理论,又怕小姐姐找理由搪塞她,问我要不要去,我就给她压下来了,咱们过来是做心理咨询的,是为了见心理咨询师解决心理问题的,不是为了见小姐姐的。
接着,我就给她倒水,结果有花粉不小心沾到了杯沿我没发现。她见到咨询师就说,我这个顾问对她有敌意,故意不想给她喝水。
出了咨询室,她又不肯付费,跟我说因为感受到了咨询师对自己的敌意,这种情况下如果自己还付费,自己就是个大sb。
前端客服的补充信息显示,这个客户以前也找过好几个咨询师,每次的咨询目标和脱落原因都差不多——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?这次咨询也是因为她与人合租,觉得室友总欺负自己,都闹到派出所去了,再一次辗转反侧思索: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?想到咨询中来搞搞清楚。
一、墨菲定律
墨菲定律由美国工程师爱德华·墨菲提出,其原理是假设某随机事件在一次活动中发生的概率为p(p>0),则在n次活动中至少发生一次的概率为1-(1-p)n。由此可见,当活动次数n趋向于无穷时,无论p多趋近于0,1-(1-p)n都会越来越趋于1,即成为必然事件。
由于每个人心中的随机事件p是不一样的,因此,他/她的必然事件1-(1-p)n也就不同。有人心中的p是好事,比如受关注/受宠爱/受帮助,那么,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,他就会常常感受到好事围绕在自己身边;有人心中的p是坏事,比如受忽视/受抛弃/走霉运,那么,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,他就会经常感受到坏事儿如影相随。
以这个“难缠”的客户为例。
她的p是“受伤的总是我”,无论p多小,“受伤的总是我”这事儿在生活中发生的概率都是接近于100%的。
“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?”
“咳,还不是因为你心中的p是坏事呀!要不,改成好事试试?”
二、投射性认同
投射性认同是精神分析家克莱因观察母婴互动得出的一个概念,投射指的是一个人A把自己内在的东西,投射到外在去;认同是A投射出去的东西被B认同了,接收了。也就是说, 在A与B的共同配合之下,或似是而非或无中生有的投射性认同就发生了。
还是以这个“难缠”的客户为例。
首先,她内在有一个想法是“我总是被伤害的”,遇到谁,就投射给谁:历任咨询师、舍友、前端客服、前台小姐姐、门店顾问、门店咨询师,无一幸免。
接着,我们看到被投射的人大都配合了。比如,历任咨询师真的都用抛弃伤害了她,门店顾问真的就用“难缠”来代表了她。这些人的认同,再一次让她坚定了自己内在那个不切实际的想法“我总是被伤害,人人都想伤害我”。
“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?”
“咳,还不是因为你总是给人瞎投射心里的坏东西呀!要不,客观一点,别投射你那些唯心的主观想法和感受了?哪怕投射点好东西也成?再不行,找个专业的咨询师,投射给她,只要她能顶住压力坚持不认同你那点“受伤的总是我”的坏心思,慢慢你的坏心思就能够被矫正成好心思,再慢慢你就能活在现实里,逐渐减少投射?
三、强迫性重复
强迫性重复是精神分析家佛洛依德观察婴儿游戏得出的一个概念,指的是个体自动地、自发地重复某些似乎毫无意义的活动,或反复重温某些痛苦的经历和体验,试图以此来停在舒适区或适应与征服痛苦。
继续以这个“难缠”的客户为例。
我不是她的咨询师,更加不知道她生命最最初的经历如何。但是,我是一枚经受系统精神分析培训与来访者不断再教育的咨询师,知道现在反映过去,透过她现在的表现可以倒推出她早年的经历。那就是,她早年被人或主动或被动地灌输了“受伤的总是你”的观念。
主动灌输指的是有人直接攻击了她,说她不好。
被动灌输是没有人说她不好,但是,她过得不舒服,为了给自己的不舒服一个解释,她选择了怪自己(即就是:内射性认同)。
因为自欺欺人式的怪自己比客观公正的怪他人更容易活下去,至少怪自己是有希望的,只要自己变了体验就能变;而怪他人是无望的,因为自己控制不了他人的变与不变。
成年的她,一直在强迫性重复地为自己创造早年的不舒服。为此,她努力地恶意揣测他人,比如她觉得不小心把杯子碰到花粉的门店顾问是故意不想给她喝水,这个曲意歪解的想法势必会让她体验到被伤害的不舒服。
积极地大胆正面刚别人,比如她想要在公司的地盘上直接去找前台小姐姐理论,这个危险的行为可能会让她体验到被围观、被孤立的不舒服,除非她口才很好逻辑很强能够舌战群儒,但那也会不快乐的: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?花钱来做咨询就想心情好,竟然一进门就受气!心情更差了。
“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?”
“咳,这个说来话长,你也很不容易呀,真的很心疼你,因为可能是你早年习惯了受伤,所以,现在不得不一直给自己创造受伤的环境,从中体验到被伤害,你这也是没办法呀。就像那被冻伤的人,是不能直接换热水的,因为会烫伤,造成二次伤害,你只能先上冷水,再温水,最后才能上热水。慢慢来,只要不继续上冰冻水,会逐渐恢复温度的,我们一起改变环境,好吗?”
E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