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,大学生们的本科文凭或许已经无法成为找到好工作的敲门砖。且随着经济的不景气,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拥有一份长期、稳定的工作。所以,考公或考编就成了很多大学生们的首选。
据统计,今年国考报名人数突破200万,报名人数达到68比1,部分岗位甚至上演千人大战,可见国考竞争压力之大。可是即使在这种环境下,有一个岗位即使扩招,却还是吸引不来大学生报考,那就是敦煌研究所考古编制岗位。
铁饭碗竟也遇冷!敦煌考古编制岗位无人问津,看招聘条件就明白了
这个招生难的岗位是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编制岗位。研究生所长张晓刚表示,内地条件好的地区招的人越多,这一岗位就越难招到合适的人才。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下,这个铁饭碗岗位竟然无人问津,不免让人唏嘘。
敦煌研究院地处大西北,是国家一级博物馆。虽然历史意义深远,但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,很多高中毕业生在报考志愿时都会尽量避开西北的院校。而且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的招聘条件,更是吓退了一大批人。
根据招聘细则来看,对报考者要求颇高。学历至少是硕士研究生,而且必须是“双一流”建设高校和八大美院。而且年龄也有限制,要求35周岁以下。
正常情况下,如果是研究生学历且来自“双一流”建设高校和八大美院,其本身就已经很有竞争优势,在发达地区也是“香饽饽”,如果不是有特殊情怀,大概率不会选择西北地区。这就导致符合条件的不愿意来,愿意来的又因这些苛刻条件被拒之门外。
而且据说考古编制岗位基本工资可能就3000元左右,外出任务时有额外补贴,综合算下来工资在8000元左右,虽说这个工资在甘肃地区已经不低,且还享有正式编制,但对于符合报考条件的人来说,吸引力远远不够。
情怀不能当饭吃,与其感慨招人难,不如采取行动改变现有尴尬局面
有人说当代社会为何没有第二个“樊锦诗”,北大毕业却能在敦煌工作40余年,将自己的全部奉献给敦煌文化的研究?我们不能否认社会上有樊锦诗这样默默无闻、伟大的人,但在当代社会,情怀不能当饭吃。
考古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文化事业,可以暂时招不到人,但不能永远后继无人。要打破当下招不到人的尴尬局面,研究院的主管部门不妨先理清楚人才为什么不愿意来,即使来了为何又留不下的问题。
西北地区环境艰苦,且喜欢考古的也是男生巨多。而男生们在硕士毕业后就面临成家立业,35岁以下虽说是男人干事业的大好时期,但前提是能保障基本的家庭生活。配偶的工作问题、子女的教育问题、家庭医疗问题都是大学生们在选择工作岗位时的必要因素。如果给出的薪资福利无法满足其基本家庭需求,自然就不会有人愿意来。
除了福利待遇与报考人员预期不匹配外,招聘条件设置过高也是让有志者望而却步的主要因素。敦煌研究院是我国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量最多、跨区域范围最广的文博管理机构,在国内外具有相当影响力,所以其对应聘者要求高也是理所应当。
但管理者也要根据实际情况,结合岗位的工作需求,考虑是否确实需要如此高的报考门槛。研究院的管理者可以适当放宽人才的部分限制,比如可以放宽年龄和学历,招聘到人才后再重点发展和培养。
事业单位和普通社会企业的招聘门槛都在提高,大学生们要提高警惕
不仅是敦煌研究院这类事业编制的岗位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,普通的社会企业也在抬高大学生们的入职门槛,本科学历的大学生走向社会的成本越来越高。所以在校大学生们要提高警惕,提前做好打算。
如果本科院校不是双一流名校,且自身专业不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话,在校期间就要做好打算,是考研还是直接考公。一旦下定决心,就要坚持下去。
不管是毕业后直接就业,还是考研、考公,所有的大学生们在校期间都不能辜负时光,努力学习专业知识,提高个人技能,才能在未来就业时脱颖而出。
笔者寄语:考古研究的工作,对中华文化有重要意义,但任何工作都不能以情怀来留人,提高待遇也是对人才的一种尊重。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的招聘门槛也确实吓退了不少有志青年,但大学生们也要明白,提高自己才是关键。只要能力具备了,那不管什么样的工作,选择权都在你手里。
话题:你对考古编制岗位无人问津怎么看?
记得点一点关注,我们下期再见啦~
(图片均源于网络,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